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news.liuxue360.com/life/00300008.html"
秘魯,全稱為秘魯共和國,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,北鄰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,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,南接智利,西瀕太平洋,是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。 秘魯孕育了美洲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,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。16世紀,西班牙帝國征服印加帝國,建立秘魯總督區,包含西班牙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。1821年獨立后,秘魯既經歷了政治動蕩、財政危機,也有出現政局穩定、經濟發展的時期。 現在的秘魯是總統制議會民主共和國,全國劃分為25個地區。安第斯山脈縱貫國土南北,西部沿海地區則為干旱的平原,東部又有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。秘魯是發展中國家,人類發展水平為中等,全國約有50%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,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、漁業、礦業以及制造業(如紡織品)。 人口為30,946,000人(2013年),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、歐洲人、非洲人和亞洲人。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,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和其他方言。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、飲食、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。 歷史 秘魯的原始居民是奇楚亞、艾馬拉、莫奇卡和普基納等印第安人。公元11世紀,印第安人以庫斯科城為首府,在高原地區建立了“印加帝國”,農業和手工業高度發展。13世紀,屬于奇楚亞的印加部落自庫斯科盆地向外擴張,1438年占領整個秘魯和附近一些地區,建立以庫斯科為首府的印加帝國(見印加文明)。1531年,F.皮薩羅率西班牙遠征隊侵入印加帝國,翌年11月16日在卡哈馬卡誘俘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,勒索大量財寶后背信棄義地將他處死。1533年,秘魯淪為西班牙殖民地。 1542年,西班牙王室在利馬設總督府,建立秘魯總督區,成為西班牙在南美殖民統治的中心。當時秘魯商業發達,商人操縱著大部分南美的進出口貿易,西班牙人從南美掠奪的貴重金屬及其他物資均從秘魯運出。殖民者在秘魯大肆侵占土地,強制推行“米塔制”,迫使印第安人到礦場從事奴役性勞動,致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。為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,印第安人舉行過多次起義,其中規模較大的有1535年的曼科起義、1742年的胡安·桑托斯起義和1780~1781年的圖帕克·阿馬魯起義。 1821年7月28日宣布獨立,建立秘魯共和國。1835年10月28日玻利維亞和秘魯正式合并,稱秘魯—玻利維亞邦聯。1839年2月20日邦聯徹底瓦解。1854年廢除奴隸制。1879─1883年,秘魯聯合玻利維亞同智利進行爭奪硝石產地的南美太平洋戰爭。秘魯戰敗后,智利奪取了世界最大的硝石產地塔拉帕卡省,并控制了秘魯的塔克納、阿利卡兩省。 1929年雙方經過和平談判,秘魯收回塔克納省。1933年與哥倫比亞發生邊界戰爭,秘戰敗。1948年10月奧德利亞發動軍事政變上臺。1963年6月人民行動黨貝朗德·特里當選總統。1968年10月3日貝拉斯科陸軍中將發動政變后出任總統。1975年8月29日莫拉萊斯將軍接管政權,1977年宣布“還政于民”。1980年舉行民主選舉,恢復文人政府。1990年至2000年,“改革90”領導人藤森(日裔)兩任總統,2000年11月辭職流亡日本。2001年至2006年,“秘魯可行”黨領導人托萊多任總統。2006年至2011年,阿普拉黨領袖加西亞任總統。2011年7月28日,民族主義黨主席烏馬拉就任總統,任期5年。 區劃 全國劃分為24個省和1個直屬區(卡亞俄區)。各省名稱如下:亞馬孫省、安卡什省、阿普里馬克省、阿雷基帕省、阿亞庫喬省、卡哈馬卡省、庫斯科省、萬卡維利卡省、瓦努科省、伊卡省、胡寧省、拉利伯塔德省、蘭巴耶克省、利馬省、洛雷托省、馬德雷·德迪奧斯省、莫克瓜省、帕斯科省、皮烏拉省、普諾省、圣馬丁省、塔克納省、通貝斯省、烏卡亞利省。 首都利馬(lima),人口781.67萬(2005年)。年平均氣溫18.7℃,被譽為“世界不雨城”。 地形 安第斯山縱貫南北,山地占全國面積的1/3。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: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干旱地帶,為熱帶沙漠區,氣候干燥而溫和,有斷續分布的平原,灌溉農業發達,城市人口集中;中部山地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,平均海拔約4300米,亞馬孫河發源地;東部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區,屬亞馬孫河上游流域,為山麓地帶與沖積平原,終年高溫多雨,森林遍布,地廣人稀,是秘魯新開發的石油產區。 科羅普納峰和薩爾坎大山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,瓦斯卡蘭山海拔6768米,為秘魯最高點。主要河流為烏卡亞利河和普圖馬約河。中部的南段多火山,地震頻繁,東南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有南美洲第二大湖的的喀喀湖。中部的北段海岸和近海蘊藏石油。岸外海域富鳀魚(秘魯沙丁魚)等漁業資源,沿海島嶼積有大量鳥糞層。森林面積占領土面積51%。 資源 礦業資源豐富,是世界12大礦產國之一。主要有銅、鉛、鋅、銀、鐵和石油等。鉍、釩儲量居世界首位,銅占第三位,銀、鋅占第四位。石油探明儲量為4億桶,天然氣71000億立方英尺。森林覆蓋率為58%,面積達7710萬公頃,在南美洲僅次于巴西。水力和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漁業資源豐富,魚粉產量居世界前列。 2009年秘魯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,銅產量世界第二,鋅產量世界第二,錫產量世界第三,金產量世界第六。 時區 西五區(UTC-5),比格林尼治時間晚5小時,比北京時間晚13小時。 旅游業 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祥地,旅游資源豐富。2011年,秘魯接待外國游客260萬人次,旅游外匯收入29.12億美元,同比增長17.6%。2011年全國各類飯店數量:5星級36家、4星級52家、3星級548家、2星級1079家、1星級362家。主要旅游景點有庫斯科城、馬丘比丘遺址、利馬大廣場、黃金博物館等。 人口 人口3081萬(截止至2014年8月),其中印第安人占45%,印歐混血種人占37%,白人占15%,其他人種占3%。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,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、阿伊馬拉語和其他30多種印第安語。96%的居民信奉天主教。 秘魯是多種族國家,在過去5個世紀由不同族群融合而成。印第安人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之前已在秘魯土地聚居數千年,但由于傳染病散播,他們的人口從1520年代的估計約900萬下降到1620年的60萬。西班牙人和非洲人在殖民統治期間大量涌入,與原住民互相融合。秘魯獨立后逐漸有來自英格蘭、法國、德國、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歐洲移民定居。奴隸制取消后,中國人在1850年代開始進入該國工作,并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族群。2008年秘魯華人約占10%,多為廣東和福建等地移民,部分已不懂中文。其他移民包括阿拉伯人和日本人。 飲食 秘魯的食品和菜肴豐富多樣,別具一格。秘魯人民使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,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鐘愛的食物。烹調技術多有獨創的秘魯人民可以用馬鈴薯作主要原料,制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肴。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,總少不了幾道以煮、煎、燒、烤方法制作的馬鈴薯風味菜。 秘魯菜肴大體可分為兩大系: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以辣味為主,主料是魚、海味、雞和馬鈴薯,做法多為涼拌、清蒸和燒烤;名菜有,生魚“塞維切”(ceviche),火烤辣味牛心或魚塊串“安蒂庫喬”(anticucho)等。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菜以甜味為主,主料是牛、羊肉和馬鈴薯,以燉、燴、煎為主。名菜有,牛肉、甘薯和大蕉燴制的“桑科恰多”(sancochado);馬鈴薯干煎的“丘紐”(chuo);甜咸味的蝦菜湯“丘佩”(chupe)等。秘魯的傳統飲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,分別以玉米和葡萄釀制而成。一般來說,山區的印第安人愛喝奇恰酒,沿海城市居民喜飲皮斯科酒。 皮斯科酒原產于秘魯皮斯科地區,以葡萄汁為原料,經過蒸餾釀制而成。1916年,利馬莫里斯酒吧的調酒師以皮斯科酒作為基本原料,加入檸檬汁、雞蛋清、糖漿和冰塊,混合配制成一種味道清香、爽口的雞尾酒,受到人們的喜愛。至今,皮斯科雞尾酒已成為秘魯的一種餐飲文化象征。 古柯是一種灌木,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,樹高1至3米,葉含可卡因,有麻醉作用。當地印第安人常用古柯葉泡茶,稱為古柯茶,同茶葉和咖啡一樣飲用。為了忍受艱苦的生活條件,窮苦的印第安人把古柯葉當作咀嚼劑,帶在身邊隨時放入口中咀嚼,以便充饑御寒。 賽馬在秘魯歷史悠久,曾是群眾性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。賽馬場地的考究和騎士馬術的高超,在國際賽馬愛好者中有口皆碑。阿雷基帕、伊卡、蘭巴耶克等省出產的駿馬,被各國騎手們爭購。秘魯大小城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辟有寬闊平整的賽馬場。比賽和表演活動每周都有,首都利馬現代化的蒙特里科賽馬場曾每周多達4場。賽馬一般是先后安排速度比賽和馬技。傳統的馬術項目還有飛馬奪雞、“馬舞”等。賽馬的消息和照片每天都在報紙上占有顯著地位。 簡介 國名 秘魯共和國(英語:TheRepublicofPeru;西班牙語:LaRepúblicadelPerú;拼音bìlǔ,不能讀成mìlǔ)在古印第安語中,秘魯意為“玉米之倉”,因此地盛產玉米而得名。 國旗 秘魯國旗呈長方形,長與寬之比為3:2。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,中間為白 色,兩側為紅色,白色長方形中間有軍徽圖案。白色象征自由、民主、和平與幸福;紅色象征人民在獨立戰爭中取得的勝利,也表示人民對烈士的懷念。[19] 國徽 秘魯國徽中心圖案為盾徽。盾面左上方是一只南美駱馬,為該國國獸,代表國家的動物資源,也是秘魯民族的象征之一;右上方是一棵金雞納樹,代表該國的植物資源;下半部為一只象征豐饒的羊角,代表該國的自然資源和礦藏。盾徽上端為一個綠枝葉環;兩側各有兩面秘魯國旗。 國花 向日葵、坎涂花 國樹 金雞納樹。金雞納樹又名雞納樹、奎寧樹、金雞勒。約包含25種的物種,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。當中有些是小型灌木,有些是大型喬木,高度約5到15公尺,遠望金雞納林,紅一層綠一層,互相交迭,紅的是嫩葉,綠的是老葉,夏季開白色小花,種子很小。原產地源自南美安第斯山脈。金雞納屬中尚有紅金雞納樹(C.succirubra)、藥金雞納樹(C.officinalis)和西黃金雞納樹(C.calisaya)等種,而樹皮和根皮是提取奎寧和奎尼丁的重要工業原料。 國獸 駱馬(學名:Vicugnavicugna) 是駱駝科、羊駝族、駱馬屬的大型哺乳動物。是駱駝科的動物從北美洲進入南美洲的一支的后代,體型較小,無駝峰,分布于安第斯山區和南美洲南部的草原、半荒漠地區,該屬僅有1種、2亞種,是野生動物,和人工飼養的大羊駝(Lamaglama)及小羊駝(Lamapacos)并非一種動物,分屬不同的屬。駱馬毛在羊駝毛中最粗最長,彈性較差。絨毛的細度為2535um,剛毛為150um。長度為200-300mm。 音樂 秘魯音樂源于印第安、西班牙和非洲傳統。西班牙人到達之前,不同宗教有不同的音樂表現方式,吹管樂器“quena”和敲擊樂器“tinya”都比較常見。西班牙人引入了新型樂器如吉他和豎琴,之后又發展出傳統樂器與新型樂器的混合體如“charango”。非洲傳統對秘魯音樂的貢獻包括節奏以及敲擊樂器“cajón”的引入。秘魯傳統舞蹈有“marinera”、“tondero”、“danzadetijeras”和“huayno”。 風俗 秘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,都慣以握手為禮。男朋友之間相見,一般慣施擁抱禮,并互相拍肩拍背。秘魯婦女之間相見習慣施親吻禮(親吻對方的面頰),嘴里都不停地發出表示友好的嘖嘖聲或說問候的話。任何情況下,都可用花作為禮品。 秘魯人具有拉丁民族的特征,熱情、好客,聽話最好打些折扣,不能盡信,有些會經常不守時。 利馬市每年在10月、11月的祭奠期間,每逢周日在ACHO廣場皆有斗牛比賽。 秘魯居民中絕大多數人信奉天主教。秘魯基巴羅族人視巫師如神明,并對其異常崇敬。秘魯人特別忌諱“死亡”這個字眼,若以“死亡”來詛咒他人,必定會引起一場大毆斗。 秘魯的印加印第安人,在每年9月舉行定期驅魔節日。因9月是雨季。瘟疫易于流行。為了驅除病魔,秋分后月圓的第一天,所有的人要禁食。晚上各家聚會,烤制一種摻有小孩鮮血的玉米餅。人們在洗浴之后,用這種面餅擦頭、臉、胸、肩、腿,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病痛。然后用這種面餅再擦門檻,證明全家都已齋戒凈身。 秘魯人忌諱“13”和“星期五”。認為這都是不吉利的數字和日期,遇其必將會大難臨頭。他們忌諱烏鴉。認為烏鴉是一種不祥之鳥,給人以厄運和災難的印象。他們忌諱以刀劍為禮品。認為送這些東西意味著割斷友誼。他們在飲食上忌食海參一類的奇形怪狀的食品。 世界遺產 至2011年止,秘魯共有11處世界遺產,如下[22]: 秘魯世界遺產(10張) 馬丘比丘古城 海拔2430米,坐落于群山之間,印加語中意為“古老的山巔”,享有秘魯“龐貝”的美譽。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庫斯科城 1120年前后印加帝國在此定都,系古印加文化搖籃,被譽為“安第斯王冠上的明珠”。其名在印加語中意為“世界的中心”、“大地之臍”。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夏文考古遺址(查文考古遺址) 夏文文化系秘魯安第斯山區高原文化之一,可追溯至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300年。夏文城內有縱橫交錯的長廊,高大的廟宇和金字塔以及眾多的石碑雕刻。大型石頭建筑及獸形裝飾物極富特色。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瓦斯卡蘭國家公園 地處布蘭卡山脈——世界上最高的熱帶山脈之中,海拔6768米,幽谷眾多,植被茂盛,水流湍急,系眼鏡熊和安第斯禿鷲棲息地。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。 昌昌城考古地區(昌昌古跡) 位于秘魯北部,是奇穆文明的中心。該文明大約始于公元850年,消亡于1470年。土城城區是帝國的權力中心,城市里有上萬座建筑,街道像迷宮一樣縱橫交錯,有些建筑高達10米。宮殿和廟宇的屋頂四周有精心制作的浮雕。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馬努國家公園 位于秘魯東南部,面積150萬公頃,海拔150米到4200米。氣候類型多樣,動植物種類極豐富。鳥類總計有1000余種,約占世界上所有鳥類的15%。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。 利馬古城 建于1535年,18世紀中期前一度作為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統治中心,老城內有大量殖民時期建筑,被譽為“國王之城”。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里奧阿比塞奧國家公園(阿比賽歐河國家公園) 建于1983年,占地27萬多公頃,動植物資源豐富,是黃絨毛猴、長毛蛛猴等棲息地,園內有36處查查波雅人(Chachapoya)古遺址。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。 納斯卡和朱馬納草原的線條圖(納斯卡地畫) 位于秘魯東南部,整個谷地布滿由寬窄不一的“溝”組成的三角形、四邊形、菱形和螺旋形等幾何圖形。它們又分別組成蜥蜴、蜘蛛、山鷹、仙人掌等動植物輪廓。被稱為“世界第八奇跡”。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阿雷基帕城歷史中心 始建于1540年,老城區融合了巴洛克與安第斯本土風格,建筑大多由白色光滑的火山巖方石壘筑而成,享有“白城”的美譽。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。 卡拉爾古城 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。古城圍繞6座金字塔修建,中央屹立著圓形劇場和主寺廟。由于年代久遠,金字塔因風化已和周圍的山石融為一體。1994年考古發現,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 國家標志 由螺旋形構成的P象征著了誕生于這片土地的各種歷史,它傳達出一種變革、改變、轉化,也象是一個線條構成的指紋,傳達出“每個人的秘魯”這個理念。同時用線條構成的手寫字體,體現出秘魯 秘魯國家標志人在自己獨有的利益上追尋著自己的道路。據秘魯相關部門說,設計團隊在2009年便已經多次進入秘魯,足跡踏遍秘魯的各個地方。而在秘魯的一些古跡上,確實能夠找到一些與這個標志結構非常呼應的地方,如梯田古跡及著名的納斯卡巨畫及線條。其實原來的標志也是挺值得一閱的,一只蜂鳥從地面的線條畫中飛出,化作鮮艷的真實開態,并騰空而起飛向天空。從意義上來說,雖然有些直白,但也確實很難體現秘魯的歷史,而且意義也很積極。簡單地了解這些背景,或許會讓我們對這個標志有更多的認識。作為一個國家的形象標志,秘魯的標志雖然也采用了略帶活潑的風格,但也沒有陷入更常見的那些“墨跡感”的同類型標志中。
關鍵字標籤:秘魯玻利維亞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