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http://news.ifeng.com/a/20150829/44545898_0.shtml
原標題:家庭熱敷止痛祛寒受訪專家/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聶斌教授文/羊城晚報記者謝哲通訊員李朝金小洣當身體出現小疼痛時,許多人會采用熱敷來緩解。作為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敷療法,熱敷的確是一種很好的保健療法,簡單易行。但你知道嗎,針對不同的疾病,有不同的熱敷方法。下面,就跟專家學兩招吧。熱敷,不是越熱越好中醫認為“溫則通,通則不痛”,熱敷可以溫經通絡、活血祛淤、散寒止痛。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聶斌教授介紹說,熱敷療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其溫熱作用在相關穴位處,使溫通作用和穴位經絡功效合二為一,通過熱敷施以溫熱刺激,使局部血管擴張,改善血液循環,以增進腫痛與淤血的消除。如果用中藥熱敷更能發揮中藥外治作用。聶斌提醒,熱敷可不是越熱越好,一般以38℃-42℃為好。具體溫度應以病人能忍受為限,可以先用手試一下熱敷的溫度對皮膚是否會造成傷害,然后再敷在患處。對小孩、老年人以及有癱疾、糖尿病、腎炎等血液循環不好或皮膚知覺遲鈍的病人尤要注意,隨時檢查局部皮膚的變化,如發紅起泡,應立即停止。熱敷療法適用于落枕、風濕骨痛、痛經、虛寒腹痛、胃痛及腰腿痛等多種問題。但要注意,當急腹癥未確診時,如急性闌尾炎、面部及口腔感染化膿、各種內臟出血、關節扭傷初期的有水腫,都禁用熱敷。這些問題,熱敷可以幫到你★風寒感冒:熱敷大椎穴有利于祛除體內寒氣,解表發汗,以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。大椎穴位于頸后正中線上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。熱敷時以感覺微微發燙為宜,一般熱敷20分鐘左右。對于感冒伴有咳嗽者,可加肺俞(第三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開兩橫指)、定喘(大椎穴左右旁開半橫指)等穴位,熱敷后要注意保暖,以免寒氣入侵。★落枕:落枕是風寒之邪侵襲,經絡閉阻不通,或者扭傷及氣滯血淤所造成的,可熱敷大椎穴和頸部疼痛處,同時慢慢活動頸部。每次熱敷大約30分鐘,每日2~3次。★關節、腰腿痛:關節、腰腿疼痛主要因受涼或者血淤,經脈閉阻不通所致,熱敷可以起到祛寒通絡和止痛的功效。熱敷疼痛、畏寒的關節或部位,每次熱敷30分鐘左右,每日2~3次,用中藥熱敷效果更好。★空調病:吹空調時間過久或溫度過低,人體容易出現鼻塞、頭痛、打噴嚏、四肢肌肉關節疼痛等空調病癥狀。對于這些癥狀,都可以用熱敷療法來緩解。首選熱敷神闕穴(即肚臍),祛風散寒、溫中健脾;頭痛、頭暈可以敷太陽穴、風門穴(第2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開兩橫指);出現鼻塞、打噴嚏,可以熱敷大椎、命門穴(位于后腰與肚臍眼相對的位置),待額頭微微出汗即可。可起到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痛的作用。★痛經:寒凝血淤和氣滯血淤型痛經可用熱敷來治療,熱敷小腹和小腿內側,每日2~3次,每次10~15分鐘,連敷3~5天,可起到散寒通絡、行氣止痛的目的。熱敷的方法有多種A、用熱水袋,水溫60℃-80℃,熱水袋裝進布套內或用毛巾裹好,先用手背試溫,然后放在患病部位進行熱敷。B、把鹽、米或砂子炒熱后裝入布袋內,放在疼痛的關節或穴位上,每次熱敷15~20分鐘。熱敷時墊一條毛巾,以防燙傷。C、選用發熱溫度適中、均衡的暖寶寶進行熱敷。中藥熱敷:用五籽散熱敷——取吳茱萸、菟絲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、蘇子各100克,將以上5種藥物用布袋包裹,使用微波爐加熱,敷于疼痛處,每次30分鐘,每日2~3次。用艾香鹽包熱敷——取大粒海鹽500克、艾絨300克、小茴香300克,用布袋包裹,使用微波爐加熱,熱燙關節四周、肚臍及小腹。
關鍵字標籤:電熱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