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9-05-13/197163027.html"
《新留學青年》廖元辛著作家出版社2018年12月《來自納粹地獄的報告:奧斯維辛猶太法醫紀述》(匈)米克洛斯·尼斯利著劉建波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(美)李·特林布爾(英)杰里米·德龍菲爾德著高瑞梓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4月許暉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日本幼兒教育實踐研究所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紀實近幾十年來,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出國留學。與早期留學生不同,新一代留學生是在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成長起來的。當這些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、經過了應試教育體系塑造的年輕人走出國門,他們在異國他鄉的生活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?他們又將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歸留的選擇?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,同樣也是留學生的廖元辛,走訪三十余所美國高校,浸入式采訪百余位赴美留學生,以微焦對準這一群體,零距離記錄下他們在海外經歷的成長與彷徨、身份認同與文化碰撞,最終集結成《新留學青年》,由作家出版社出版。這本以非虛構寫法記錄當代留學生海外生活的書上市后,在豆瓣獲得了9.4分,被大批中國留學生及家長看作“精確反映新留學青年”的范本。廖元辛,1990年1月生于北京,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政治學、經濟學與哲學專業畢業,曾就讀于美國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。在這本324頁的紀實作品中,我們將看到12歲赴美的小留學生在陌生環境中的艱難融入,看到沉溺于無數光環中的“北大才女”在異鄉碰壁時的失措與茫然。我們將看到異地多年的學霸情侶有情人終成眷屬,也看到隨夫陪讀多年的妻子在出走和留下間猶豫不決。我們將看到無數留學生在“中國人”與“美國化”之間進行艱難取舍,也看到口口聲聲稱自己“是一個紐約人”的北京爺們兒踏上歸途。“我們不能只盯著每年被哈佛耶魯錄取的那1%的‘成功者’,那些成功學敘事更多是市場營銷的手段。”這是廖元辛寫作的初衷,“我們應該想一想,對于另外那99%的普通留學生來說,他們是如何面對異鄉的孤獨,面對文化沖突的考驗的。”20世紀90年代的“出國熱”,造就了曹桂林的《北京人在紐約》、錢寧的《留學美國》、張麗玲的《我們的留學生活》等一系列經典作品。在他們如實的記錄中,我們目睹了那一代留學生出國的艱難,體會到他們在國外的心酸,感受到“留學”二字在國人心目中持久的光環。他們用凝聚著自己異鄉生活艱辛的心血,描繪了一個巨變時代的滄海桑田。與二十多年前的那一批留學者相比,新一代留學生無論是成長背景、經濟條件,還是思想性格、就業方向,都已今非昔比。留學生在國外為什麼事情擔憂乃至抑郁?為什麼有的留學生一出國就對父母“報喜不報憂”?這一代“新留學青年”與改革開放初期走出國門的留學生有哪些異同?在“留學低齡化”的趨勢下,小留學生過早的漂洋過海對于他們的成長是利是弊?“如果不把這些問題回答清楚,不能真正走進一個一個普通留學生的內心,我們就無法真正走進這上百萬留學生群體的生活,就無法真正理解這二三十年留學熱的意義。只有理解了自己,理解了自己身邊的人,我們才能理解我們所置身的這個時代。”元辛在自己的書中,精準、真實的用文字勾勒了這一龐大的群體。許多讀者對于書中描寫到的故事都表示感同身受。“冷靜克制,不帶偏見,富有同理心。”曾在哈佛大學攻讀化學專業的俞法評論道,“能在別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。”而對于許多留學生父母來說,這本書的出版,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分享,是近距離感受子女在國外真實生活的難得契機。“許多家長其實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海外會遇到什麼困難。”一位留學生家長給作者廖元辛留言道,“感謝元辛的勤奮和努力,讓我開始理解孩子在國外的選擇,也開始和女兒共同成長。”讀史1944年,納粹德國占領匈牙利,米克洛斯·尼斯利一家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。在集中營的“篩選”中,尼斯利被迫擔任“死亡天使”門格勒的醫學助手,參與了臭名昭著的人體實驗。像尼斯利這樣被迫與納粹合作的人被稱為“特遣隊員”。雖然他們暫時逃脫死神之手,但也只能茍活三四個月的時間。在“納粹地獄”中,尼斯利見證了猶太人和其他無辜民眾遭受迫害的過程,也記錄了受害者群體難以為外人道的心路歷程。奧斯維辛一位醫生的親眼見證后浪2005年11月1日,第60屆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由104個國家共同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,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“國際大屠殺紀念日”。“歷史可以被原諒,但不能遺忘。”奧斯維辛的慘痛教訓不僅是歐洲猶太人應銘記的歷史遺產,也是全人類應共同守護的價值底線。本書作者米克洛斯·尼斯利親身經歷了集中營的黑暗歲月,用“質樸”的文字記述了那段歷史。透過他的眼睛,我們仿佛親眼看見那些特殊的時刻。1946年,尼斯利完成了這部“回憶錄”,以連載的形式刊登在匈牙利的《世界報》。稍后,以《我是奧斯維辛焚尸場門格勒博士的醫學助手》為題出版成書。這部紀述的英語完整版于1960年出版,書名改為《奧斯維辛:一位醫生的親眼見證》。2012年,企鵝出版公司出版了最新的英語譯本,并將其列名于“現代經典叢書”。在過去的近70年中,這部“現代經典”已成為人們了解奧斯維辛苦難的必讀書,但也引發了爭論無數。為本書作序的布魯諾·貝特爾海姆就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:為什麼猶太人會自愿被限制、被捕、被驅逐,就算是被殺掉也沒有任何反抗?而普利莫·萊維在反思大屠殺幸存者的名著《被淹沒的和被拯救的》中也把“特遣隊”放置在人類的道德天平上,進行痛苦的稱量。處于“灰色地帶”的這群人,到底是受害者,還是共同的加害者?這是一個道德難題,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得到公認的答案。但正如美國作家邁耶·萊文所言:“那些納粹暴行的受害者留下了他們親身經歷的記錄,雖然不完整,但卻真實,他們用指甲在墻上刻下的只言片語,希望人們后來看到的不只是一串冰冷的統計數據,而是血淋淋的事實。我們有責任傾聽他們的一切。”我們寧愿相信,經歷了奧斯維辛而幸存的人,他們比死去的人承載了更多的痛苦。也許,他們是兇手的幫兇,甚至是兇手。但作為人類浩劫的見證者和記錄者,他們用卑微的存活和內心的煎熬換來了一份應世代銘記的歷史遺產。相關《1945:秘密營救》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寫成的傳記小說。二戰末期,德意志第三帝國節節敗退,大量戰俘和各國強制勞工獲得解放,卻受困于冰天雪地里無法返鄉。美國轟炸機飛行員羅伯特·特林布爾在渡運迫降飛機的名義下,展開秘密的營救工作——除了英美戰俘外,他還一并幫助了別國戰俘、饑寒交迫的難民、躲藏在波蘭鄉間的強制勞工等等。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里,他幫助了一千多人踏上返鄉之路,并在完成了東線指揮部指揮官的任務后退伍歸鄉。但他的故事和榮譽被深藏了60年,才由他的兒子寫作成書,公之于眾。推薦《100個漢語詞匯中的古代風俗史》“哄堂大笑”出自一項有趣的制度“私淑弟子”究竟是什麼樣的弟子?“無它”原來是古人相見的問候語……100個日常詞匯,如果追根溯源,能發現怎樣更迭變化、出其不意的故事?詞匯的變遷隱含著什麼樣的真實生活細節?歷史嚴肅的面孔下,有多少有趣的風俗被人遺忘,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還原?本書以舉重若輕的筆法,寫我們生活里耳熟能詳的詞語,在輕松起步的閱讀中,不經意地走向歷史的深度。《兒童思維訓練365天(初級篇)》日本幼兒教育實踐研究所為日本教育家久野泰可于1972年創辦,該研究所主要著力研究兒童思維發展與實踐。多年來,該機構所倡導的“KUNOMETHOD”教學法將思維教育理念融入生活情景,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,受益終身。《兒童思維訓練365天》(初級篇)源自日本47年的兒童思維課程,是日本幼兒教育實踐研究所幼升小王牌練習冊。初級篇主要從比較多少、左邊和右邊、鏡像、自然常識、社會道德等方面鍛煉幼兒的認知力,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。本版撰文信息時報記者陳川(署名除外)
關鍵字標籤:美國留學必看-IDP Taiwan
|